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澎湖天后宮







【地名淵源】

為全台灣最早創建之媽祖宮,原稱“娘媽宮”或“媽祖宮”故也常簡稱“媽宮”,因而週遭的地名便被俗稱為媽宮,再加上清朝的地方行政區劃為澳、社、甲,所以媽祖廟周遭海灣的聚落群則稱為“媽宮澳”。

媽宮之地名一直被沿用日據初期,直到民國九年11月1日,日據台灣政府實施“台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時才將媽宮的稱呼給改了,在此同時,日方也修改了很多台灣沿用已久的地名.民國11年公告以「馬公」為地名.會這樣改可能因台、澎是其殖民地,為達矮化目的將“宮”字改為“公”字,將“媽”字去掉女字旁而用“馬”字,成為現今所沿用的“馬公”,如倒過來唸,不就成了“公馬”,似乎有點類似日據時日本人習慣上對台灣人的稱呼--"苦力"的味道。

【信仰發展】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澎湖當時已有近二千名中國沿海船民在屯居,從事海上貿易,因此便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以防止海寇侵擾澎湖住民及海域的防禦.

媽祖從宋朝末期以降,便一直被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視為航海的守護神,以此推論,媽祖在澎湖的信仰及寺廟的建構,最遲應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以前即已形成,而早期可能只是在媽宮澳岸邊的小媽祖廟,俗稱“船頭媽祖”。

明嘉靖年間,海寇即常以澎湖為巢穴,借以劫掠大陸沿海居民及過往船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剿倭名將“俞大猷”追剿海寇 "林道乾" 至澎湖,林道乾逃入台灣,俞大猷因不熟台江水道而折返福建,當時曾撥款重修媽祖廟,而該廟在當時稱之為“娘媽宮”。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建媽祖廟於現址,而這次重建較有明確的考據,故一般對這間媽祖廟的歷史背景便以這年為基準,因此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天后宮曾做建廟四百週年的盛大慶祝活動,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及行政院長郝伯村都曾蒞臨參加慶典。

明萬曆31年(西元1603年)七月由“韋麻郎”所率領的荷蘭船艦攻佔澎湖,並構築營舍,準備作永久佔領之計,明廷大為震驚,下令予以趨退,福建總兵“施德政”遂命都司“沈有容”率兵前往諭退,荷蘭人因兵力不足,又為沈有容之氣度所攝,於十月離去.現今“沈有容喻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石碑仍置於天后宮後殿公善樓中,此碑為台灣所出土的記事碑中最古老的一方.該石碑為民國八年整修寺廟時,在祭壇底下挖掘出來而得以重見天日.當民國十二年完成大規模重建天后宮時便將這方石碑嵌在公善樓前正殿的後牆上,而據載沈有容與韋麻郎相見談判的地方,就在天后宮裡.



【天后起源】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中旬,清水師提督“施琅”率清軍乘南風於澎湖水域,擊潰由鄭軍名將“劉國軒”所領軍的明鄭主力水師,而迫使明鄭降清,施琅宣稱此役曾得媽祖庇祐,且入廟朝見神像時,發現媽祖神像的臉上,汗水未乾且衣袍俱濕,並表紂康熙皇帝,於滿清朝廷決定將台、澎納入版圖後,於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下旨封媽祖為天后(元世祖封媽祖為“天妃”),因此天后的尊稱,與馬公天后宮有著極密切的歷史淵源.

由於“天后”為皇帝所封賜,所以早期所興建的媽祖廟時,如為一般地方百姓所集資興建的媽祖廟,均不敢使用“天后宮”,而須另起宮名,以避免有潛越冒犯之嫌,如若為官方所出資或撥款補助興建的媽祖廟,則直接使用天后宮為名,然而通常每一縣治或有地方代表性之官府所在地,也大都僅有一處以天后宮為名之媽祖廟,以示對御賜封號之尊崇,因此如出現有天后宮的地方,大多最慢在清朝末期之前就已是一頗為繁榮的聚落,且應該在當地也有一官衙或官方行政單位的存在.



【廟貌年代】

天后宮在清代之規模已完成了三殿式格局,至民國十二年完成的那一次大修後,即為現今所見之廟觀,而更難得是,那次的重建是由日本人所倡議,由台廈郊出面主持重建事宜,聘請原籍廣東潮州的澎湖大木師傳“藍木”先生負責整個重建工程,當時甚至遠從“鹿港、台南及唐山”聘請小木師傳前來襄助.

廟內木柱,多為當年澎湖居民共同籌資,由南洋運回的“鹽杉”,廟內細膩的木雕及屋樑上的“蘇軾彩繪”都是名師作品,觸目所及都是藝術珍品。



【正殿匾額】

懸掛於正殿神龕上方的“與天同功”匾,匾上繪有十三條龍,上緣中央鐫有“御賜之寶”的方印,此匾乃日據初期民間所仿之複製品,原古匾據澎湖縣誌所載為康熙帝所賜,當地傳說原匾上有九條金龍(俗稱九龍牌匾),乾隆年間,台南大天后宮(施琅主導興建於明寧靜王故居位址)曾來仿造此匾,但贗品終非皇帝欽賜,不敢褻瀆皇威,便按照一般寺廟的習俗(用單不用雙、能增不能減),在仿制的匾上刻了11條龍.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媽宮天后宮的九龍匾被法軍狠心盜走,媽宮居民心痛之餘,有人想到了台南大天后宮仿造的那個匾,眾人便依樣畫葫蘆,到台南複制一幅回來,但同樣不是御賜真蹟,不能再用九條金龍,便比台南大天后宮的匾多加兩條,變成現在所見的13條金龍.據說法軍偷走的真蹟,現保存於“巴黎博物館”.〔現存複製品,有可能是仿造光緒帝御賜台南大天后宮之匾,法軍所竊走的匾,應是雍正年間所賜的“神昭海表”匾額〕



【石柱特色】

廟內石柱都是澎湖就地取材的玄武岩所刻鑿而來,在許多石柱上都還留有玄武岩的特質“氣泡洞”,因玄武岩材質不夠堅實,所以無法作過度細膩的修飾雕刻,而以圓柱、方柱、梭柱(廣東師傳常用手法)等不同柱形來突顯從山川殿延伸到丹墀再至正殿這片開闊空間的線條美感,更讓天后宮整體建築顯得古僕脫俗,而沒有“龍柱”也正是澎湖天后宮的另一特色. 

【擂 金 畫】

神龕兩旁共有四幅黑底金色圖案的“擂金畫”為當時唐山師傳“朱欽”(字:錫紅)的傑出作品,公認為全台灣所見之擂金畫中,藝術評價最高的作品,被視為國寶級之珍品.

所謂“擂金畫”是以黑底或深褐色表面的金屬板或堅實木板為底材,構圖完成後,再在所要呈現的圖案上以金膠油做接合材料,仔細的灑上金箔粉,而要突顯不同的深淺層次,則更須要有深厚的功力,由於學習不易,且學習中耗費金錢,早期在廣東地區多為父子相傳為主,所以這類著名的匠師原就不多,留傳下來的傑出作品更少.



【清 風 閣】

後殿叫“公善樓”為二層樓閣式的建築物,原址本來是一處日式的小庭園,民國十二年重建時所增建,做為台廈郊或地方人士籌劃慈善事業,或澎湖士子,以文會友的地方.

建築型態與一、二進(前殿及正殿)截然不同,類似大陸北方粗獷而簡單利落的建築型態,据說當一、二進建好時經費已不甚充裕,連工匠所領工資也僅剛開始時的三分之一,連大部份木料都撿取自原位於現今澎湖醫院位址上的“施將軍廟”拆除後的舊料修改來使用.台灣最古的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於民國七十四年文建會整修天后宮完時安置於二樓的清風閣中,現移置在一樓的後殿左偏間.



 【功庇斯文】

滿清治澎212年中,全台灣共出現了29位進士,澎湖僅出現了一位進士和四位舉人,且都是文科中試,而這唯一的一位進士就是開澎進士“蔡廷蘭”.

蔡廷蘭於道光24年殿試及第,賜二甲進士出身,道光26年(民國前65年)返鄉祭祖時,提贈給天后宮這幅“功庇斯文”匾額,推算時間,這幅匾額已有一百五十餘年了.

他對澎湖的文教風氣影響頗深,同時也影響到民間習俗,如在澎湖北海的吉貝嶼港口邊,有間土地公廟,進廟如不仔細查看,常會找不到土地公,而懷疑門楣上所掛的福德正神是否掛錯了,原因就是澎湖出了進士,如土地公仍身穿員外服,住在小廟裡,會管不動這位蔡進士,所以改穿宰相服飾並住進大廟來.



【後殿媽祖】

後殿一樓原為供奉北管祖師爺“田都元帥”,該處亦為馬公地方戲曲(北管)樂師的聚會場所,後因澎湖藉立委“陳癸淼”發起捐獻一尊大型媽祖神像,而改為媽祖廳.如此的配置,也成為馬公天后宮的一大特,台灣的一般習俗上,正殿和後殿的主神不會重復,以媽祖廟為例,台灣普遍的陳設是“正殿媽祖、後殿觀音”,原因是在於傳說中,媽祖18歲前,曾拜觀音參佛之故。

該尊媽祖神像“高135公分、重150公斤”為整株木料雕刻而成,尤以衣袍上的“浮水線刻繪”手工之精更是一般台灣神像所少有,這尊媽祖神像原供奉於“天津天后宮元鎮殿”,大陸文革時期,為免受紅衛兵所破壞,經有心人士暗中收藏,輾轉傳到香港,民國79年,才在陳癸淼立委透過友人協助下奉請到澎湖天后宮,這尊神像歷史已有七百多年。

民國90年初,後殿改祀媽祖父母的牌位,將這尊天津媽祖神像,從後殿被移置到正殿左側牆邊,擺放位置不太理想,但如此巨大的神像,除了後殿,在天后宮裡也著實沒有適當(不失媽祖本尊身份)的地方可安置.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綠蠵龜介紹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又名綠海龜,是海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海龜屬下的唯一一種。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陸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

綠蠵龜廣泛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綠蠵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背甲顏色則是從棕色有扇形的大花斑到接近墨綠黑等顏色不等。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中的物種。

一般而言野外綠蠵龜需長20—50年才會成熟,成熟的綠蠵龜背甲長約90至125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成熟後的海龜可由尾巴的長短來辨識雌雄,公綠蠵龜的尾巴可長約背甲的一半長,而母綠蠵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未成熟的海龜則無法從外觀上辨識出雌雄。

成熟的綠蠵龜產卵季前,公龜和母龜會從其覓食棲地迴游到產卵沙灘附近的海域進行交配,常可見數頭公龜爭相與一頭母龜交配,母龜在交配後,會將各公龜的精子儲存起來,等到卵子成熟,再分批受精,因此母龜在一個產卵季中,會有多次上岸產卵的行為。一旦交配期結束,公龜即自行返回覓食海域。但並非每年都進行交配產卵,研究顯示,平均約隔2到9年才會進行迴游,交配,產卵間隔的長短會受到環境因素如氣候、食物、溫度等之影響,母龜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到自身的生殖週期;因此,每年上岸產卵的母龜數量變化很大,並無一定的週期性。

成熟母綠蠵龜多半在人煙罕至的沙灘上產卵。牠們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很高,在認定棲息地之後,無論離開多遠,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但是,如果產卵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或改變時,如:多次嘗試後仍然無法順利掘洞、上岸屢次受到嚴重干擾或有阻礙物擋隔而無法上岸,都會使綠蠵龜被迫放棄原先的產卵沙灘,重新找尋更適合的繁殖地域。

在南中國海附近海域,綠蠵龜的交配期約為每年三、四月間,而產卵季則約為每年五月至十月之間,以七、八月為產卵的高峰期。每頭母龜一季會上岸產下一到九窩卵(平均約為四窩卵),每窩約有110粒龜卵。

孵化
在經過了50天左右的孵化期後,小綠蠵龜就會破殼而出。孵化中的稚龜包覆在柔軟且具有韌性的蛋殼中,上面有許多不定型的蛋孔,是與外界交換氣體和吸收孵化期間所需水分的重要結構,因此,稚龜孵化狀況會受到卵窩位置與沙灘降雨量的影響。和多數其他爬蟲類動物相似,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龜卵孵化期第三至五週(即孵化期的中段,稱為性別決定期;Sex Determination Period;SDP)的沙溫。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期末報告-復古味新絕配

期末報告
主題:復古味的中央街&天后宮 新潮的螃蟹館


內容:玩玩玩玩玩~


工作分配:

拍  攝-雅評
解說員:瓊文&淨瑜
資料收集:子婷
影片製作-怡君&綉錦
(影片製作軟體-Movie Maker)
報告:全體組員


週次:
6/07~6/13戶外拍攝




6/21~6/27期末考週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心得 林子婷撰寫

澎湖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地質、人文﹒﹒﹒等,是台灣大力推廣發展海洋觀光的地區之一。
以下藉由『遊憩機會序列』的觀念來探討澎湖海洋觀光的特性:
1﹒海岸地形改變程度:澎湖保有台灣少見優良條件,海水清澈,環境汙染不比台灣嚴重,天然行程灣澳處處可           見。

2﹒海洋生態改變的程度:漁撈技術精進,造成過漁的現象,破壞了生態平衡,這也是目前澎湖若要發展娛樂漁            業,推展漁業休閒體驗、觀光民宿、水產品與海鮮專賣區所需要注意的情況。

3﹒可及性與交通工具:目前針對觀光客提供租車、遊覽車、或包計程車,由司機兼導遊等,離島之間以小型交           通船為主要交通工具。

4﹒服務設施:民宿的營運主要是解決旺季需求不足的問題,然由於目前尚有不少未合法化,部份住宿設施與服       務品質亟待提升,因此造成管理上的不易。此外,約有56%的遊憩據點有提供餐飲服務,唯海       鮮餐廳品質良莠不齊,許多餐廳未明確標價,也不能提供清楚易懂菜單與良好的用餐環境。

5﹒解說服務設施:自助旅行所需相關資訊不易取得,包括道路交通指示標誌、各島嶼的交通船班及大眾運輸工         具時刻表。還有國際化不足,道路、公共場所等多未製作中、英標示牌,且中文英譯方式分         歧,造成國外觀光客混淆不清。

6﹒管制措施:水上活動管理上缺乏完善機制,加上海上遊憩活動的安全措施明顯不足,嚴重影響澎湖的觀光形       象。

7﹒遊憩體驗:多以欣賞風景、乘坐遊艇、海上活動、漁村體驗、參觀人文古蹟為多。由上述發現,澎湖最大問       題在於「沒有提供多樣化的遊憩機會」。


以下把優點、缺點舉出來:

優點:
1﹒海岸地形改變程度:澎湖保有台灣少見優良條件,海水清澈,環境汙染不比台灣嚴重,天然行程灣澳處處可  見。
2﹒可及性與交通工具:目前針對觀光客提供租車、遊覽車、或包計程車,由司機兼導遊等,離島之間以小型交           通船為主要交通工具。


缺點:
1﹒海洋生態改變的程度:漁撈技術精進,造成過漁的現象,破壞了生態平衡。

2﹒服務設施:目前尚有不少未合法化,部份住宿設施與服務品質亟待提升,因此造成管理上的不易。

3﹒解說服務設施:自助旅行所需相關資訊不易取得,包括道路交通指示標誌、各島嶼的交通船班及大眾運輸工         具時刻表。還有國際化不足,道路、公共場所等多未製作中、英標示牌,且中文英譯方式分         歧,造成國外觀光客混淆不清。
4﹒管制措施:水上活動管理上缺乏完善機制,加上海上遊憩活動的安全措施明顯不足,嚴重影響澎湖的觀光形       象。

5﹒遊憩體驗:多以欣賞風景、乘坐遊艇、海上活動、漁村體驗、參觀人文古蹟為多。由上述發現,澎湖最大問       題在於「沒有提供多樣化的遊憩機會」。


以上缺點,看來澎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要改進才能促進更多觀光,推向國際。


資料來源: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作者:莊慶達教授)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心得 胡雅評傳寫

閱讀書名: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  作者:莊慶達教授

主要在探討的是海洋湍觀光休閒環境的整體發展

內容提到,海洋觀光產業的成功經營,不但需要在觀光景點見夠完善的基礎建設(如交通設備、環境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呈現各地特殊的文化內涵及特色,一個基礎建設完善的景點,的確能夠帶動人潮,提升觀光收益;然而若缺乏生動、專業、副創意呈現的文化內涵與人文價值,這種流於表面的活動及景點,終究會喪失本身的特色而沒落。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國家,發展海洋觀光休閒非常的好,台灣也有很多天然的海洋景觀,非常值得讓大家看到,所以台灣未來的觀光發展一定位於海洋和島嶼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澎湖就是個好地方。